时间: 2024-04-30 23:05:36 | 作者: bob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28日发布讣告,我国优秀党员,闻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国催化成就奖获得者,厦门大学教授万惠霖先生于2024年4月28日清晨1时慈祥谢世,享年86岁。
万惠霖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天资聪颖、从小喜爱读书的他,小学、初中的学习效果都独占鳌头。万惠霖初中结业后以优异的效果考取武汉重点中学——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他各门功课满是5分(其时选用5分制),被评为“最优等生”。
1958年,万惠霖高中结业后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系。一年后,因为大学科系调整,体现优异的他被转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又顺畅考取本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研讨生,师从我国闻名化学家、分子催化学科的奠基人蔡启瑞教授,1966年研讨生结业留校任教。
回忆往事,万惠霖说:“学习是我最大的趣味,我从一个乡间孩子走到今日的方位,是学习爱好在一向推进着我。”他以为,从事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好,要有敬业精力。
万惠霖历任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主任、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外表物理化学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醇醚酯化工清洁出产国家工程试验室技能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我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万惠霖主要是做催化化学研讨。在上世纪60年代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在这一学科范畴已构成自己的特征,在国内处于抢先队伍,在国际上也有必定影响。“催化这个学科近几年世界上展开十分敏捷,我们不可以无立异,要勇于立异,不只根底理论研讨要有所突破,连研讨办法也要立异”。
万惠霖担任国家攀爬方案项目子课题,掌管展开国家严重基金项目子课题“低碳烷烃(C2-C4)的临氧催化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根底”的研讨工作。他带领课题组人员在研制出烷烃临氧定向转化功用优秀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的根底上,在更广泛的催化剂组成范围内,确证了氟化物的明显促进作用。
此外,他还在推进钒、钼柠檬酸盐晶体结构的研讨方面取得了一些立异性效果和进一步评论固氮酶的已知结构与功用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惠霖参加或掌管的多项研讨效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能进步一等奖及发明专利。
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流传着“敬贤灯火”典故,说的是万惠霖教授和他的教师蔡启瑞的故事。他们都住在敬贤宿舍区,并且挨得很近。万惠霖每晚睡觉前,都会习惯地往教师蔡启瑞书房看上一眼,每次他都看到教师书房里还亮着灯火。
尽管万惠霖早已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但在蔡启瑞教授面前,他仍是一个谦逊的学生,他说:“从蔡启瑞教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常识,学到了敬业和研究精力”。他常常去看望蔡启瑞教授,两人坐到一同总有说不完的话,但三句不离本行,内容总离不开他们的研讨课题;而蔡启瑞教授也常常打电话和他议论最新科学意向和人才的培育。
“我常常感受到蔡启瑞教授的科学创意。他为我指出尽力方向,给我求知不倦的动力”万惠霖说。
“真实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施。”在万惠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教给学生常识。而在这方面,万惠霖是“尽我最大或许、所知道的全部,十分尽力地教育”。
不过,万惠霖以为,教师除了教常识外,还需与学生一道在道德方面一起寻求健康展开。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传达科学文化常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别的条件,也是年代赋予的荣耀任务。科学常识是一向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习生倾泻诚心真爱,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原则,教育生“学做真人”。
“道德涵养是一辈子的堆集,不是年轻时做得好,老了就不用做了。在这方面,我与学生是一道尽力的,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反映出来。”万惠霖说。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万惠霖从不怕丢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明白我就说不明白。什么结果是哪个教师做的,尽管后边我参加了评论,但我仍是会说这是这个教师做的,是谁做的便是谁做的!”
万惠霖期望学生既要学习怎么样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他要求学生要有正派、诚笃的做人原则和能喫苦、愿贡献的精力。他学风谨慎,坚决对立和实在改变较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浮躁乃至包装等不良风气,树立尽力探究、彼此宽恕的科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