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5 21:18:23 | 作者: P系列溶剂
原标题:三代制冷剂:供给改善+高集中度+难以替代 苦熬多年终于迎来盈利周期
制冷剂是各种热机中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包括氟碳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其中后二者被统称为“天然制冷剂”。制冷剂产品目前以氟碳化合物为主,大多数都用在空调等蒸汽压缩系统。此外,制冷剂化学品也用于与制冷无关的领域,包括发泡剂、气溶胶等。
含氟制冷剂是氟化工重要一支,产业链从萤石开始,制备氢氟酸,再制备氟化工产品。随着氟化工产品加工深度增加,其技术门槛也越高,产品的附加值越高。
制冷剂的环境评价指标是ODP(臭氧消耗潜能值)和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在《蒙特利尔协定书》等国际公约的推动下,全球制冷剂持续迭代,根据氢原子被卤族元素的取代情况,目前可分为四类:氯氟烃(CFCs,一代)、含氢氯氟烃(HCFCs,二代)、氢氟烃(HFCs,三代)和含氟烯烃(HFOs,四代)。
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氟利昂制冷设备开始商业化并进入家用领域,主流制冷剂的转向含氟类产品,而伴随制冷行业的发展,氟利昂带来的危害逐步体现,含氟制冷剂开始步入迭代状态,按照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将常用的含氟制冷剂划分为四代,其中以R11和R12为代表的第一代制冷剂已经被淘汰,二代制冷剂的主要应用场景已经逐步转向为非制冷领域,少量的产品用于售后市场销售或者混配使用;目前制冷设备主要以三代氢氟烃类制冷剂为主,而四代氢氟烯烃类制冷剂目前仍在起步阶段,部分领域慢慢的开始使用,但还未形成大面积推广。
此前《基加利修正案》将第三代制冷剂纳入管控目录,并且规定:对于发展中国家(含中国),2024年冻结HFCs的消费和生产于基线%。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二代制冷剂快速淘汰,第三代制冷剂基准用量即将冻结的阶段。
由于根据《基加利修正案》,2020-2022的产销情况决定未来HFCs生产基准线,制冷剂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HFCs配额,在2020年前实现产能扩张,抢夺市场占有率,但下游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应用转换,导致第三代制冷剂盈利能力差。主流品种R32在2020-2022年的开工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38%、48%和51%,价差在2021-2022多数时间甚至处于负值,亏损严重。
2023年,行业配额锁定后,行业的开工逐步回归正常的市场调节状态,进入2023年,三代制冷剂R32和R134a的产品价差迅速回升,行业供给出现下行,上半年由于2022年一季度低基数的影响,三代制冷剂的产量累计同比正向变化,但度过正常的行业需求旺季后,整体的产量慢慢的出现持续下行,2023年三代制冷剂R32、R125和R134a的产量同比下降5%、5%和6%,行业的供给逐步回归理性。
2023年四季度以来,下游需求景气度回升,制冷剂开始明显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上游资源端价格进行回调,但制冷剂价格通过供给收缩,价格获得提升。
2024开年,生态环境部公示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总计下发2024年三代制冷剂生产配额总量(不含三氟甲烷)74.56万吨,其中内用生产配额总量(不含三氟甲烷)34.00万吨。
按品种来看,不考虑巨化股份收购飞源化工,R32生产配额前三分别是巨化股份(83459吨)、东岳集团(47255吨)、三美股份(27779吨),CR3达到66.16%;R134a生产配额前三分别为巨化股份(60624吨)、中化蓝天(59614吨)、三美股份(51506吨),CR3达到79.63%;R125生产配额前三分别是巨化股份(50055吨)、三美股份(31498吨)、中化蓝天(27741吨),CR3达到65.97%。主流三代制冷剂品种生产企业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优化,有望推动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在成本端,萤石97湿粉、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价格分别为3383、2551、2245、5050元/吨,周涨幅分别为-0.88%、1.39%、0.00%、-1.40%,月涨幅分别为-4.46%、0.31%、-9.97%、-10.89%,较2023年同期涨幅分别为7.26%、-1.96%、-25.74%、-36.13%,除萤石外,三代制冷剂成本端较2023年初下行明显,萤石价格近期也出现下行趋势,三代制冷剂产品价差持续得到修复。
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计全球2023年制冷剂市场需求量为197万吨,到2028年增长到223万吨,年复合增速为2.5%,预计全球2023年制冷剂市场空间为66亿美元,到2028年增长为9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6.4%。目前亚太地区主导着全球制冷剂市场,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HFCs生产、消费和出口国。
其中空调是制冷剂下游主要需求来源,近年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使全球多地出现夏季高温天气,中国空调月度出口量和产能增长。根据机构测算,预计23-25年,国内氟制冷剂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制冷剂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行业,供给端虽然名义产能明显过剩,但实际供给受到政策配额限制。此次的配额政策在进行配额锁定阶段,进行了一定的管控,虽然没有进入配额削减期,但对于供给端形成了一定的限制,但也预留了一定的余地,整体看三代制冷剂进入配额管控的第一阶段(2024年-2028年HFCs生产和使用控制在基线值以下),行业的供需结构已发展了明显转变,后续还将进一步跟随政策变化逐步进入削减阶段。
从结构上看,新的配额政策不仅确定2024年的整体配额,更是针对内用配额进行了约定,国内整体三代制冷剂的内用配额占比不足一半,预估国内市场将呈现出明显供需改善的情况,具有价格和利润的改善空间。
并且,连续三年低迷的制冷剂行业,不仅仅具备利润修复的诉求,修复弹性也非常大。
在配额基准期内,制冷剂生产企业连续3年,通过低价、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来抢占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导致企业连续三年制冷剂业务承担了巨大的利润压力。由于制冷剂占空调的成本低,家用空调制冷剂约1KG/台,制冷剂涨价1万/吨,对应一台空调成本增加约10元,产业链传导难度较低。
专业机构测算,以R32为例,当下产品价格1.4万元/吨,单吨成本1.3万元/吨,假设销售20万吨,则对应的利润是0.03亿元,如果价格持续上涨10%,利润将大幅度的提高到1.98亿元,增长65倍。
此外,由于四代制冷剂仍然具有专利限制,价格持续位于高位,难以形成有效替代,三代制冷剂仍将长期占据主流市场。
以往的制冷剂更新迭代过程中,新的制冷剂已形成了产业基础,在供给受限或者价格大大提升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产品替代;但三代制冷剂主要由国内生产企业占据主流供应地位,具有资源、产业链、市场等多重优势,海外企业已经战略性转移,转而通过专利布局四代制冷剂获得高盈利空间,相比之下四代制冷剂的价格是现阶段的三代制冷剂的4倍以上,且产能相对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品替代。
不管是四代还是其他非氟碳类制冷剂,因价格、安全、性能等问题均较难取代三代制冷剂,预计在较长时间内三代制冷剂将保持高景气。
酸级萤石精粉是氟化工行业重要原材料,金石资源便是国内萤石行业中资源储量、开采及加工规模遥遥领先的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金石资源近年来萤石保有资源储量持续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对应矿物量约1,300万吨。
在2021年,金石资源就初步形成了“资源-氟化工-新能源”三大板块的战略定位。随着氟化工产业链打造完善,公司资源将得到利用最大化,使得成本压缩,氟化工产品附加值更高,有望在此次三代制冷剂盈利周期中受益。
巨化股份是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配套的氟化工制造业基地,三代制冷剂产能领先。依据公司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4.89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19.48%;实现归母净利润23.81亿元,同比增长114.66%。
三美股份是氟化工领军企业,主要是做氟碳化学品和无机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制冷剂占其业务比重最高,2022年氟制冷剂占营收比重为77%。公司氟碳化学品最重要的包含氟制冷剂和氟发泡剂,其中氟制冷剂最重要的包含HFCs制冷剂和HCFCs制冷剂,大多数都用在家庭和工商业空调系统和冰箱、汽车等设备制冷系统。
同时,无水氟化氢是氟制冷剂的重要原料,占氟制冷剂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约30%,企业具有13.1万吨无水氟化氢的产能,能够自供满足自身产业链生产经营的需要,建立原材料成本优势。
永和股份则进行了氟化工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公司专注于含氟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从萤石矿、氢氟酸、甲烷氯化物、氟碳化学品到含氟高分子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制冷剂方面,公司自主品牌“冰龙”牌制冷剂在售后市场中的声誉和出货量方面均排名前列。
此外还有氟硅材料龙头东岳集团,企业具有亚洲顶级规模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