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07 05:30:20 | 作者: 氟表面活性剂
东南网8月1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爸爸妈妈真失德,送子去打锡。严冬水里泡,盛暑火边锡。”一首旧时闽南语歌谣,道出了打锡匠的艰苦。
在泉州古城核心区的打锡街,清朝最茂盛时期有30多家打锡作坊,灯烛具、祭祀类礼皿、饮具、烟具、文具、化妆盒、摆件、花瓶等锡器举目皆是。跟着珐琅、塑料、铝制品鼓起,贵重又费力的锡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有一家“连发锡铺”保留了下来,两代杨家人坚守着这份稀有的手工。
“锡焊锡是最难的,温差不能超过30℃。高了,也不可能立刻降下来,就不能吃得太深,点到为止;低了,就触摸得略微久一点,但也不能太用力按压。
“滋”的一声,青烟冒起,炽热的电烙铁沾着松香,悄悄接近锡块,熔出一小块,化成一小滴锡水,蘸起放在两片锡片的接缝处,悄悄推抹,比及冷却下来,现已连成坚固的一块部件。
这样一个动作,在旁人看来轻松无比,但豆大的汗珠已然浮现在杨曙宏的脸上,“锡焊锡是最难的,温差不能超过30℃,否则就废了”。作为杨氏锡雕第六代传人,本年55岁的杨曙宏是市级非遗传承人,81岁的父亲杨峰岩、61岁的叔叔杨峰峪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三人一起守护着源自1853年的祖业“连发锡铺”。